2025年6月10日,一则看似常规的公告在核医疗领域激起波澜: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向其全资子公司——中广核医疗科技(绵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绵阳医疗”)增资5亿元人民币,并明确指定用于质子治疗系统的研发和未来经营。
这并非孤立事件。在国家卫健委2023年10月一次性批复31台重离子质子治疗系统配置许可的背景下,国内核医疗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与技术投入热潮。
然而,当聚光灯聚焦于“国产突破”与“千亿市场”时,一个更严峻的命题浮出水面:技术自主的“面子”与临床普及的“里子”之间,横亘着怎样的鸿沟?中国核医疗产业如何在实现技术突围的同时,真正打通走向大众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技术自主: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国产化长征”
绵阳,中国科技城。2024年11月6日,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设备生产基地迎来里程碑时刻——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设备正式下线。
这台命名为“和质”的设备运往成都医投华西国际肿瘤治疗中心医院安装调试。
“我国质子治疗在精准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副作用更小,能更好保护人体正常组织。”中广核医疗科技副总经理段卫胜介绍,这款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其市场份额和治疗患者数量均居全球第一,且未发生一例医疗安全事故。
这一突破源自2020年的战略布局。当年,中广核技引进比利时IBA公司多室质子治疗技术,获得该技术及产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开发、制造、销售、安装、运营、维修的权利。
质子治疗被誉为“肿瘤放疗皇冠上的明珠”。与常规放疗的“无差别攻击”相比,质子束能实现“指哪打哪”,在精准消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显著降低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这对于儿童肿瘤、毗邻重要器官的肿瘤患者意义尤为重大。
然而,“引进”只是起点,“消化吸收再创新”才是关键。中广核医疗科技副总经理段卫胜坦言:“一套完整的质子治疗系统包含227个主要设备。我们的国产化目标非常清晰:到2027年实现大于50%关键部件国产化,到2030年达到大于80%部件国产化及供应链100%自主可控”。
挑战远超想象:
核心部件壁垒高:加速器磁铁、旋转机架、束流配送系统等核心部件技术门槛极高,长期被欧美日巨头垄断。短期实现高比例国产化,对材料、精密制造、控制系统提出全方位考验。
验证周期漫长:医疗设备,尤其是放疗设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近乎苛刻。国产部件的稳定性、耐用性、精确度需经过严苛的实验室测试、型式检验和漫长的临床验证,周期可能长达数年。
人才断层隐忧:质子治疗涉及核物理、加速器、医学物理、临床肿瘤学等多学科交叉。国内具备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维保障能力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严重稀缺。
市场普及:
高昂成本与有限可及性下的“曲高和寡”
即使技术完全自主,质子治疗距离“飞入寻常百姓家”仍路途遥远。核心矛盾在于天价成本与医保缺位。
设备天价,医院负担沉重:建设一个配备多治疗室的质子治疗中心,初始投资动辄十数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这还不包括高昂的后期维护、升级和人员成本。如此巨大的投入,必然要求高昂的治疗费用来平衡。
治疗费用高昂,患者望而却步:目前国内已运营的质子中心,单疗程治疗费用普遍在25万至40万元人民币区间。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将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患者需完全自费或依靠商业保险(覆盖有限),将绝大多数中低收入患者挡在门外。
供需严重失衡,但普及路径不明: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50万。按国际经验估算,中国理论上需要的质子治疗室约为700个。然而,截至2024年中,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质子/重离子治疗室总数不足100个。卫健委虽批复31台,但距离需求缺口仍巨大。更关键的是,如何让这有限的资源以可负担的价格覆盖尽可能多的患者,尚无清晰路径。
“技术突破≠临床普及”的悖论: 中广核绵阳医疗的财务数据揭示了这一困境的冰山一角:2024年公司营收仅434.83万元,净亏损4820.16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113.36万元,净亏损3102.91万元。控股股东5亿增资虽能解燃眉之急,支撑研发,但若无法突破成本与支付瓶颈,商业化可持续性仍面临严峻挑战。
四川样本:
“一链四极”布局下的协同机遇与整合难题
四川在核医疗领域的布局颇具战略眼光,省级层面提出“一链四极”产业格局,试图构建完整产业链:
乐山(核燃料):中国核动力研究医疗器械创新网正建设国内首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目标2027年投产。四川拥有全国8座医用同位素堆中的5座,供应全国过半需求,解决“卡脖子”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钼-99、碘-131、镥-177)供给问题。
成都(核弹头):依托天府国际生物城,聚集中核高通、云克药业等企业,专注放射性药物(“核药”)研发生产,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绵阳(重炮集群):以中广核质子治疗设备、玖谊源公司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为代表,主攻高端放疗装备国产化。
泸州(精准打击):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临床转化基地,研发如骨转移瘤诊疗核药68Ga/177Lu-TBM-001等创新疗法。
理论上,乐山的同位素、成都的核药、绵阳的设备、泸州的临床,可形成“研-产-用”闭环。如能高效协同,可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但挑战在于整合:四地分属不同主体(央企、地方国企、高校附属医院、民企),行政壁垒、利益分配、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等现实问题,可能使“协同”流于纸面。“链”的贯通,远比“点”的突破更为复杂。
全球竞逐:
千亿蓝海的中国方案
核医疗产业爆发背后,有着坚实的支撑:癌症等重疾肆虐、全球加速老龄化、技术迭代日新月异。
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统计,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超129亿美元,2037年或达1430亿美元。国际巨头如GE、西门子、飞利浦,早已在全球“跑马圈地”。中国企业也积极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出海。四川本土企业纽瑞特医疗的钇-90核素成功打入东南亚市场。
全球产业呈现出“研发-生产-临床”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四川的“一链四极”格局恰恰契合这一趋势,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院所(顶尖科研机构)+企业(创新主体)+医院(应用终端)”的协同创新路径。
增资5亿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缓解财务压力。绵阳医疗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收仅434.83万元,净亏损4820.16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113.36万元,净亏损3102.91万元。
控股股东的现金注入,为持续的技术攻关提供了关键支持。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林先平指出:“控股股东的增资表明了对公司该项业务的重视和支持,有助于加快研发进度和市场推广,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深圳市优品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顾问李鹏岩也认为:“历经多年的投入和培育,中广核技质子医疗业务已经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此时获得控股股东的增资支持,不仅缓解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压力,也为医疗健康业务顺利推进带来了强大助力。”
资本热浪推动核医疗赛道轰鸣前行,但绵阳医疗的账面赤字与天价治疗费,揭示了技术自主化与临床可及性间的双重鸿沟。国产化率的提升解决了“卡脖子”难题,却未能自动跨越成本与支付的“现实壁垒”。四川“一链四极”的协同探索,为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可能路径,但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破除行政藩篱,整合资源,并建立可持续的成本分摊与医保覆盖机制。只有当尖端技术真正可及、可负担,这场国产化长征才算抵达惠及普通患者的终点。